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陈鸿军团队、开云下注· (中国)官方网站张桂红团队、华中农业大学彭贵青团队联合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发现一个非洲猪瘟病毒(ASFV)新型毒力基因,并解析其抑制宿主抗病毒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73R is A Critical Virulence-related Gene: A Potential Target for Attenua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全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023125/)
非洲猪瘟( 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猪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病死率可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疫病,也是我国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病。ASF作为一个新发动物传染病于2018年8月传入中国,短短4个月时间,迅速席卷了全部大部分省份,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有效应对ASF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国际社会面临的棘手难题,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和重点人畜共患病源头防控,对维护畜牧业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ASFV不同毒株间基因组大小不同,在170~193kb之间,可编码150~200种病毒蛋白,其中一半以上的蛋白功能未知,免疫逃逸机制复杂,且致病机理还不清楚。因此,深入研究ASFV编码蛋白的功能,有利于阐明ASFV感染与宿主抗病毒反应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分析了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骨髓巨噬细胞后的病毒基因组转录谱,筛选并鉴定了ASFV编码的免疫抑制基因I73R,深入研究了I73R蛋白调控宿主抗病毒蛋白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I73R蛋白是一个具有高度亲和力的核酸结合蛋白,在病毒感染早期启动转录表达并定位在细胞核中,发挥核酸结合特性,阻止宿主高GC成分的mRNA出核,从而广泛抑制宿主抗病毒蛋白的合成。体内致病性研究显示,缺失I73R基因的重组病毒完全丧失对家猪的致病性,能够抵抗致死剂量亲本强毒株的攻击,表明I73R蛋白是ASFV编码的主要毒力基因之一。上述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性和免疫逃逸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为非洲猪瘟疫苗及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0161;U19A2039;U20A2059;32102652)、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021YFD1801401;2021YFD1801300;2021YFD1800104)、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23YF145740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学技术创新项目(CAAS-ZDRW202203)和中央公益性科研单位基础研究基金(Y2022PT11)等项目资助。上海兽医研究所刘英楠博士和华中农业大学沈洲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兽医研究所陈鸿军研究员、开云下注· (中国)官方网站张桂红课题组王衡副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彭贵青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文图/兽医学院